发布日期:2025-08-17 16:11 点击次数:97
你是否感受到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一个“糖衣炮弹”无处不在的时代,一杯奶茶、一块蛋糕、甚至一瓶看似健康的果汁,都可能隐藏着过量的糖分。
过量糖分摄入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隐形健康杀手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g,最好控制在25g以下。
糖是人体必需的能量来源,但关键在于我们摄入的是哪种糖以及摄入量多少。国家提倡的减糖主要是减的添加糖(或称游离糖)的摄入,不包括天然水果中的糖和主食中的天然碳水化合物。
首先来认识一下添加糖。什么是添加糖?
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类,具有甜味特征。比如日常生活的白砂糖、绵白糖、冰糖、红糖,往往会导致血糖快速波动。
过量摄入糖的危害。
过量糖带来的危害多多,皮肤暗沉、皱纹增多、精力不济、体重上升,这些常见的健康困扰都可能与过量糖分摄入相关。血管弹性下降、大脑功能受损以及代谢紊乱都是高糖饮食的危害,引发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以及脂肪肝、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,导致身体多器官功能受损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那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好减少糖分的摄入呢?
(一)对于儿童青少年要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,用白开水替代饮料。
含糖饮料是儿童青少年摄入添加糖的主要来源,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。
(二)以完整生果代替果汁,
鲜榨果汁含糖量远远高于鲜果,果汁里面的果糖是游离糖,类似于食品中的添加糖,而且膳食纤维被破坏,营养价值也大打折扣,所以尽量吃完整生果代替果汁。
(三)调整饮食结构,烹调食物时少放糖。
采用“两低两高”原则——低 GI(升糖指数)主食和低油低脂烹饪,同时增加高蛋白食物和高纤维蔬菜。将白米饭替换为糙米、燕麦等粗粮,每餐保证优质蛋白(鱼、蛋、豆类)和半盘绿叶菜,膳食纤维能延缓糖分吸收,增加饱腹感。烹饪时用天然香料如肉桂、香草替代部分用糖,既保持风味又减少添加糖摄入。烹调菜肴时应少放糖、番茄酱等调味酱,这类调料随便吃吃就超过了一天的推荐量。或者尝试用辣椒、大蒜、醋和胡椒等为食物提味以取代糖。
(四)外出就餐时注意减少糖摄入。
外出就餐点菜时也要注意甄别,如糖醋排骨、红烧肉、拔丝地瓜等都是添加大量的糖。比如一份红烧排骨大概加糖25~30克,糖醋排骨和糖醋里脊每份要加入75克左右的糖。因此,外出就餐时,如选择这类菜品应适量。
(五)学会看食品营养标签和配料表。
有些零食虽然吃起来不觉得甜,但其中的糖含量也是很高的。除了要注意白砂糖以外,还可以看看有没有其他隐藏的关键词,比如葡萄糖、麦芽糊精、果葡糖浆、蜂蜜等,越是排在食物配料表前边的成分,其含量越高。所以一定要学会看食物标签和配料表,这样的话,即使是包装食物中的隐形糖,也能被我们识别出来。
(六)正确认识无糖食品。
首先,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“无糖”食品。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《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的规定,固体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.5g/100g,即可标注为“无糖食品”。也就是说,所谓的“无糖”食品,并非完全不含糖,同样需要我们仔细甄别。其次,代糖是否会影响血糖?目前还存在争议。但研究显示,长期大剂量食用代糖会影响血糖控制能力,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。代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食欲,增加饮食量,导致间接肥胖。研究显示,代糖可能会对人体的代谢、肠道菌群等产生影响。常见的无糖食品,如无糖饼干、无糖月饼等,本身大多是用精制面粉等碳水化合物制作,吃进去经消化分解最终还是会变成葡萄糖,摄入的糖分并没有减少。所以对于这种打着“健康”旗帜的食品,还是要理性对待。所以生活中我们选择无糖食物时要理性。
减糖不是一场苦行,而是与身体的和谐对话。当我们学会在新鲜水果中品味自然甜,在全麦面包中感受谷物香,在家常菜肴中体会本味鲜,就会发现减糖带来的不仅是健康,更是生活品质的提升。培养健康习惯,科学减糖,为生活增添更多“糖分”。